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是你的错
后台一些网友只言片语的留言,可归为一整个大类,都是因过于在乎外界的评价而苦恼。有些人甚至因为觉得自己内心太脆弱而自卑自责。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种特质应该是进化的产物。
想下这个问题:内心的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对尚处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的祖先而言哪个更重要?
今天不管什么原因,也不谈孤独的煎熬与否,理论上一个人可以做到谁也不鸟,无亲人零好友,独自过完一生。只要有点钱不至于饿死。虽然这样的生活应该不怎么美妙。但对狩猎采集时期的人而言,别人怎么看自己,可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生存环境险恶,独活基本办不到,原始人的生活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至于部落同胞选择一起合作还是将自己从集体中驱逐。那些我行我素不管外界评价的祖先,逐步被淘汰出局,这类对外界评价麻木的天生特质也就从基因库里消失。
所以人天生在乎外界的评价原本是一种生存优势,时刻检验外界评价以调整自己的言行。另一个无法忽略的成长环境就是家庭和学校。最初的外界叠加着父母和老师以及同学的评价,而从小到大父母的反应是每个孩子都了然于胸的,当来自外界的评价闯进家庭,父母的反应可能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在生活上的选择。
熟人环境的舆论压力导致了很多人最初去到陌生大环境时都会有一种摆脱掉沉重包袱的快感。
人类快速城市化,进入了一个陌生人社会,以及更为广阔无边的虚拟世界——互联网。但人身上的这种特质经过漫长的进化不会突然就消失。在陌生社会和虚拟网络上新建的“人际关系”,早已不是关乎生存问题的重要连接,但大脑无法判断跟之前封闭的熟人社会的区别。从此原本的生存优势荡然无存,并正在困扰着不少人。
熟人社会关系,人与外界的接触非常有限,都能记住名字的通常不超过150个。但今天随便一个人的微信好友列表都远超这个数字,这里混杂着过去的同学、新同事、旧同事、合作伙伴等等,巨庞大。微信的朋友圈也许有各种意义,但一定跟“朋友”两个字绝缘。再加上微信之外的其他一些平台,每个人都暴露在外,背负着大脑处理不过来的关系数量。
人类进化无法跟上的环境变化,有必要用理性来认清。无论一个朋友圈状态收获了多少赞,仅仅意味着微信通讯录列表的长度。尽管人们依然忍不住会在朋友圈争奇斗艳,对外展示幸福和生活品质。但这一点也不妨碍,甚至是在邀请另一边数量可观的微信群在评头论足。
一般人不需要靠经营自己的人设赚钱,只是普通人,但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因网络而连接的各种虚幻的关系网,所有人的表达都变得极其便利和即时。人在“闲聊”这件事上总是在谈论别人,必然也会成为被谈论的对象。网络上的表达又相对不克制,且充满意外,一不小心说了什么可能就有莫名其妙的ID前来围观。
其实简单回顾下虚拟世界的平台变迁就知道这种网络关系是多么虚幻和不真实。当年QQ的好友关系还有几个人在微信上继续?现实关系也随着为生活各奔东西而逐步断了联系。过于关注某一时期外界的评价很容易扭曲快乐生活的真相,最惨的是耽误了太多注意力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并且收获的只不过是一种精神紧张。每个人在梳理往事时,时间一拉长,真正重要的事情就那么点,清晰地浮在记忆湖面。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就真的不管不顾,好像周边仅剩一团空气。相反,今天的传播如此发达,好名声自然也传得更快更广。但也无需在意,而是专注自己的事,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坚守这些品质,同时学会用洒脱和疏离的态度来对待外界的褒贬。
人品自信,自然不需要惧怕不知哪个方位泼来的脏水。更高效和聪明的做法是听都不要听。感谢社交媒体的拉黑功能,一切只要你认识是骚扰的通通拉黑,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和自己爱的人身上,做自己的事,让自己开心的事。
推荐:北宋
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